【TOPick診症室】30多歲女患三期乳癌 揭兩位妹妹同BRCA基因變異
發布時間: 2022/10/07 16:53
最後更新: 2022/10/07 17:09
乳癌是本港10大癌症之一,2019年錄得4,793宗新症,位列發病率第3高的癌症,不容輕視。適逢10月為國際乳癌關注月,TOPick診症室邀請了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接受訪問,講解乳癌成因和高危因素,並分享比傳統乳癌類型更為險惡的「三陰性乳癌」治療方案。
最新影片:
潘智文醫生指出,本港乳癌有年輕化迹象,患者的中位病發率維持在大約60歲左右,而45歲或以下的病人卻愈來愈多,潘醫生遇過最年輕的患者年僅28歲。
乳癌成因眾多,基本上分為環境因素及基因因素。在環境因素方面,高脂肪高紅肉、低纖維飲食、缺乏運動、煙酒過多等生活飲食習慣,都是乳癌誘因。此外,有些市民服用避孕丸或荷爾蒙補充劑,也可能會增加罹癌風險。
而在基因因素方面,兩個或以上的姊妹或近親患有乳癌,可能就屬遺傳因素。潘醫生指出,乳癌方面有BRCA 1及BRCA 2的遺傳基因,倘若身體帶有這種遺傳基因,患上乳癌的機會可接近7成。
3姊妹BRCA基因變異
潘醫生在臨床上曾遇過一位30多歲患者,她一發現病情時已發展至第3期,腫瘤約有4、5厘米大小,並已有淋巴轉移。由於患者較年輕,即使起初摸到硬塊,她都沒有想過是癌症,亦因此令她延醫。
該名患者確診的是「三陰性腫瘤」,在發現患病後積極接受治療,包括化療、電療及手術,目前健康狀況良好,病情已受控制。患者並接受了基因測試,結果在她的基因圖譜中發現帶有BRCA 1遺傳基因。
患者的姊妹及近親在接受檢查後,同樣發現她的兩個妹妹都有BRCA基因變異,約3年後她的其中一個妹妹更確診乳癌,所幸發現時屬早期。因此潘醫生亦表示:
發現基因變異不是禍,還能幫助家人早些去發現乳癌,從而提升治癒率。
潘醫生表示,「三陰性乳癌」亦即非荷爾蒙陽性、非HER 2型的乳癌,傳統來說比較惡性,擴散性及生長速度相對較快,患者年齡也較年輕。
免疫治療可應用在早期乳癌
乳癌患者因應病情發展至不同期數,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案。以「三陰性乳癌」患者為例,如果腫瘤並非第一期,可能已有淋巴轉移或比較大,就會在手術之前做前驅性治療,如化療及免疫治療,務求縮小腫瘤再去做手術,令手術範圍變變小,有數據亦顯示,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。
而免疫治療現時運用的層面,都囊括了一些早期乳癌及擴散性乳癌。透過化療及免疫治療縮小腫瘤再做手術,目的是希望能保存乳房,不用全面切除。
睇文睇片贏獎品:https://bit.ly/3ClEy1R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記者:陳昊淋